服务热线:020-36772784
才星分享:100个HR看了99个都说好,四招教你提升招人成功率

2020.10.11     来源:

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,善世经常看到裁员的新闻,好像HR的招聘工作一下子轻松多了。

但其实身边有很多HR明明还是在不停招人中。因为虽然疫情影响了用工需求,但事实上这些裁员的企业,同时也在招人。

因而尽管裁员消息不断,但招聘也并没有变得相对简单。

善世了解到,一位科技公司总经理直言“今年这招聘太难了,问了60个人没一个回话的”。

还有很多HR和老板在网上诉说做招聘的苦,说现在人不好招、招不到。

在善世看来,招人难当然有很多客观存在的因素,但hr的招聘思路也许可以重新进行梳理升级。

作为hr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格局,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对企业发展是十分关键的。善世认为,招聘工作的内在是抓住人性,而不是机械化的做招聘流程。

岗位放出去,没人投简历?

某个岗位投递的简历量少,原因可能是什么?你会采取什么方式提高简历量?

在善世看来,发布一个职位等候选人投递,靠企业的品牌和职位本身的简单吸引,这是守株待兔。

但如果能够学会主动搜索、行业内推荐等多种方式,不仅能够增加候选人的信任感,也能提升面试的成功率。

此外,在招聘渠道上除了常用的招聘网站,也可以利用公司自己的新媒体平台,甚至可以制造热点话题等多种渠道途径。

善世认为,对招聘信息的不断优化也可以提升邀约面试成功率,在这一点上,HR也需要了解一些网络营销的知识,比如SEO。

以房产中介岗位为例,这是一个好岗位吗?容易招聘吗?仁者见仁。

同一个岗位,用不同的关键字描述,用不同的吸引点吸引候选者,比如高底薪、高提成、储备干部、晋升快、有住宿等等。

用SEO的方式吸引更多人看到、投递,是低成本获取的方法之一。

约了12个,最后全被“鸽”?

善世曾在一个社群看到有HR吐槽,一天时间约了12个候选人,最后竟然全都被放鸽子了。

对于很多HR来说,招聘的模式都是简历-电话-邀约-面试-offer,与销售获客系统一样,形成一个漏斗。

在善世看来,要让更多人进入漏斗底部“成交”,一方面是扩大目标数量,另一方面是降低“漏斗递减”的作用。即针对性的找到满足画像的候选人,准确传递岗位差异化的优势,这是低成本激活、降低漏斗递减的关键。如何做好这个工作?善世有以下建议:

首先,能电话沟通就不要文字沟通,能见面就不要视频。

面谈更能影响对方的感知,面谈中那种情绪的感染力是最强的,微表情、肢体动作很重要,文字沟通效果最次。

其次,HR在制订招聘策略时,要更多的考虑候选人的便利,而不是HR自己方便。

通过好的面试前、面试中和入职前管理,让候选人获得良好体验和便利性,是招聘价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比如招聘信息简化、简历投递的便捷、为在职候选人安排非工作时间的面试等等。

内推有奖励,还是无人参与?

善世认为,招聘不应该只是HR的工作,因此如何让更多同事参与到招聘中来是非常重要的。

对此,许多公司的经典方式是内部推荐奖励:你邀请好友入职,入职给你1000元、转正后再给你1000元。比如阿里的内推就很活跃。

不过事实上很多HR会有一种错觉,认为员工们都知道内推项目的内容,以为只要发过通告,就算完成了内推信息的内部传播工作。

但很多时候员工并不真的知道内推项目在做些什么、跟自己有什么关系。所以,很多公司在内推信息的内部传播上就是失败的。

因此,善世建议HR及时发放奖金,至多不要超过2个工作日,现金或微信红包最好。

为了让推荐人持续保持推荐的热情,还可以采用积分制度。

如推荐一份简历积1分,推荐一次面试积3分,推荐一人入职10分,积分可兑换相关奖品,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将招聘信息传播出去。

如何谈薪?

招聘过程中,如何更好进行薪资谈判?善世有以下建议:

一是抓住候选人需求:不要停留在谈薪、了解候选人的真实需求;二是强化岗位优势:将差异化优势传达给候选人,如行业、晋升、领导、工作地点等等;三是弱化候选人重要性。

这里善世给大家举一个谈薪的典型案例:

某高管A,原在一家传统上市公司服务超过25年,大陆干部中薪资前三,最后降薪30%入职,为什么?

因为意愿高的候选人,薪资可谈,而意愿低的候选人,需要通过高薪吸引。所以很多时候谈薪重点就在于提高候选人意愿。

此外,招聘过程中,候选人可能与招聘人员、部门负责人、集团高管等聊过,因此最后谈薪时最好只留一个谈薪窗口,避免候选人从不同口径得到不同的信息。

而关于谈判技巧,善世认为可以先给一个宽带下限的数字,降低候选人预期,必要时虚拟一个领导和其他几位候选人,强调我们的定薪原则等,都是可以前期铺垫的小技巧。

根据薪酬结构的不同,建议按以下顺序谈薪:年度到手-月度到手-月度税前。

最后,选人的时候一定要冷静评判,永远不要低估一个不合适的人带来的影响,不论他的职位有多低。因为公司里最大的浪费,不是出差、水电,而是人才利用不合理的浪费。